一、学院简介
经济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早在1952年齐鲁大学经济系并入山东会计专科学校成立山东财经学院时,就设立了经济学科的教研机构。1978年,山东财经学院恢复建校并更名为山东经济学院后,经济学科逐步发展壮大。2000年5月,学校整合资源建成经济学系。1986年,山东财政学院由财政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1999年1月整合资源成立了经济系,2002年3月经济学系与统计系合并为经济学院。2011年11月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组建山东财经大学,并组建成立新的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拥有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学术梯队完整,教研经验丰富。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山东省社科名家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首批十佳研究生导师1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4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首席专家2人;山东省理论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1人。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和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经济学院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2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3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2部。教师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其中: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
学院注重科研平台培育和建设,现有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基地)、黄河流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山东财经大学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山东财经大学县域经济研究院、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山东财经大学信用研究中心、山东财经大学新兴经济体研究中心挂靠学院。学院还设有全域旅游研究所、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发展研究所和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碳汇经济研究所等院属研究机构。学院还设有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理论经济学研究型创新团队)、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山东省数字黄河产业链体系建设团队)、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导学团队和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科研团队。
二、专业介绍
学院已经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海洋经济学);有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乡村振兴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海洋经济学、数字经济);2个本科专业(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其中,经济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山东省A类专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山东省A类专业、山东财经大学特色专业,是继北京大学后全国第二个新上的专业。应用经济学被评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名单,是“高峰学科”建设学科,2025年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8%;理论经济学被评为山东财经大学高峰学科,2025年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25%。
(一)专业名称:政治经济学 专业代码:02010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是把握经济运行规律、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发展趋势的思想利器,对其他经济学科具有基础性指导意义。
政治经济学专业,是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核心二级学科,于2024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现已形成完整的“本-硕-博”育人体系。本专业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多元化的培养方向。以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人才为头雁,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治理、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数字经济等前沿议题,设有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与实践、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与宏观治理、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理论与实践、双循环格局与世界经济等研究方向。导师团队成功获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人口职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系统转型升级研究》《制度型开放驱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等国家级课题立项。实践性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特性。秉承“顶天立地”的育人理念,导师团队与多家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达成战略合作,带领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形成“理论深度+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现已在山东省各地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乡村振兴等领域,产生一定社会影响力。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扎实经济学理论功底,系统掌握中国经济发展前沿和量化分析工具,能胜任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的优秀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工作者。毕业生就业面覆盖政府机构、国有企业、金融行业及学术出版等领域,主要承担战略规划与经济分析等工作。
(二)专业名称:西方经济学 专业代码:020104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以及根据这些理论制定的经济政策,同时将这些研究成果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有机结合,助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和发展思路。西方经济学专业,属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于2024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在学生培养中,本专业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将理论前沿研究成果和最新实践引入教学过程,推动教学的国际化、规范化和应用化。在学术研究中,较好地将经典与前沿相结合,综合应用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实验室仿真模拟和大数据分析等方法,现已形成“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研究”“消费理论与政策研究”“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等稳定且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尤其是由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谢申祥教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刘华军教授等专家学者领衔的团队,产出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反响。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拥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具有扎实经济学理论功底、了解经济运行规律、熟悉经济管理实践经验、掌握现代化经济学分析方法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分布于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银行券商金融机构、央企国企、互联网头部集团等领域,主要从事教学、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研究、经营管理等工作,用实际行动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进程。
(三)专业名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专业代码: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科下研究自然资源最优配置及环境经济活动与发展规律的二级学科,包括微观层面的资源经济学和宏观层面的环境经济学。作为全国较早设立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本学位点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水平上处于领先地位。基于经济学理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利用数学、统计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理论方法,以建立资源环境经济中的数量关系模型为主要手段,分析研究资源环境经济领域中具有随机特征关系的一系列复杂问题,揭示资源环境经济生产力变化、生产关系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规律,为资源环境经济的计划、组织、管理、决策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优化方案,其学科属性是由资源环境的稀缺性、外部性、公共性、系统性等特点共同决定的。
本专业致力于培育具备扎实经济学素养、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核心理论、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了解中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政策,具备进行资源环境与绿色经济系统分析、评价和管理的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各级政府部门、环境资源管理部门、各类大中型企业以及教学科研机构等相关部门从事管理、研究、咨询工作。
(四)专业名称:乡村振兴学 专业代码:0201J7
乡村振兴学是理论经济学科下研究乡村资源高效配置、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及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规律的二级学科,核心研究方向包括城乡融合与产业发展方向和大数据与数字乡村建设方向。作为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聚焦实践导向的新兴理论经济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位点在城乡经济互动机制研究、乡村数字经济发展路径探索及政策落地转化研究领域形成鲜明优势,学术成果与教学实践紧密服务于地方乡村振兴建设,具备较强的实践价值与行业影响力。基于理论经济学核心理论,乡村振兴学融合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管理学及数据科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针对不同研究方向形成差异化研究路径:在城乡融合与产业发展方向,以构建城乡要素流动均衡模型、乡村产业融合效益评估模型为主要手段,重点分析城乡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的制约因素与优化路径,研究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等领域的复杂问题,揭示城乡经济协同发展规律与乡村产业竞争力提升规律;在大数据与数字乡村建设方向,依托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空间信息技术等方法,构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评价体系、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效果评估模型,研究乡村数字经济业态创新、数字鸿沟弥合、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关键问题,揭示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的内在规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学为城乡融合政策制定、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数字乡村建设布局及乡村治理体系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方案。其学科属性由乡村振兴的战略性、系统性、实践性及数字时代的技术驱动性共同决定:战略性体现为学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定位,需紧跟乡村振兴政策导向开展研究;系统性体现为城乡融合与数字乡村建设涉及多领域、多主体、多要素,要求学科构建跨维度研究框架;实践性体现为学科需立足乡村发展实际,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技术驱动性体现为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推动学科不断创新研究方法与技术工具。
(五)专业名称:国民经济学 专业代码:020201
国民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科下以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宏观调控政策与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战略的二级学科。国民经济学的核心研究领域涵盖国民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与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经济波动与增长等重大现实问题。基于宏微观经济学理论,国民经济学综合运用计量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数理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多学科方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波动、就业、通胀、国际收支以及产业结构变迁等核心问题进行系统性、定量化的研究。其核心使命在于科学阐释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互补关系,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中长期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与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与评估提供科学的理论框架与最优的解决方案。国民经济学专业立足宏观视野与战略思维,培养掌握国民经济运行规律、具备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政策评估素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国家与地方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计局及政策研究室等政府经济管理机构;金融机构的宏观研究与风险管理岗位;大型企业的战略决策与公共政策分析部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宏观经济教学与科研岗位;以及智库与咨询机构的经济预测与政策评估业务。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职业发展路径宽广,社会认可度高。同时,专业也为国内外一流高校输送了一批具备扎实理论功底与创新能力的博士研究生,形成学术传承与科研攻坚的有生力量。作为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应用经济学的重要支撑方向,国民经济学专业将持续强化理论厚度与政策敏感度,为中国宏观经济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与实务能力并重的专业人才。
(六)专业名称:区域经济学 专业代码:020202
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下基于空间维度研究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活动的二级学科,聚焦于区域经济结构、空间相互作用及区域发展规律的探索。本专业旨在揭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区域间协调发展机制,为制定科学的区域规划与经济政策提供核心理论支撑。区域经济学主要涵盖区域经济理论、空间经济分析、城市与区域规划、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等核心领域。基于经济学理论框架,本专业重点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空间计量经济学、GIS数据分析及系统建模等前沿方法,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区位选择、城市群发展、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等关键议题。区域经济学专业依托深厚的理论根基与鲜明的实践导向,致力于培养系统掌握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具备扎实空间分析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熟练运用区域经济理论与研究方法,胜任区域发展战略制定、空间规划、政策评估及区域开发管理等专业工作。就业方向涵盖政府发展与改革部门、城乡建设和区域协调办公室;金融机构的区域经济研究或地方投融资分析岗位;企业的区位选择与市场布局决策部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区域经济教学与研究岗位;以及各类智库与咨询机构的区域发展与规划咨询业务。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职业路径多元,发展前景良好。同时,本专业亦为国内知名高校输送了大量博士研究生,形成了学术潜力突出、科研素养扎实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梯队。作为山东财经大学高峰建设学科--应用经济学的重要支撑方向,区域经济学专业将持续强化科研优势与育人特色,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七)专业名称:产业经济学 专业代码:020205
产业经济学专业是山东财经大学传统优势学科,隶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和高峰学科建设点。本专业立足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实践,聚焦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产业链现代化与价值链提升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系统的产业经济学专业知识、先进的研究方法能力和独立从事创新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专业拥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包括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等专业课程。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研究、实证分析和政策评估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产业经济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方向涵盖产业结构与政策、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政策与治理创新等多个领域。本专业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调研和科研参与机会。产业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素养和专业的产业分析能力,就业方向包括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行业监管机构、金融机构行业研究部门、大型企业战略规划与投资决策岗位、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教学科研岗位,以及咨询公司的产业咨询与市场分析等。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职业发展前景广阔。本专业也为国内外知名高校输送了大量博士研究生,培养了一定规模的潜力大、综合素质高的学术后备人才。作为山东省高峰学科和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0%的应用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经济学专业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为中国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水平专业人才。
(八)专业名称:海洋经济学 专业代码:0202Z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国家“十四五规划”专章部署了“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25年7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蓝色引擎”,其重要支柱地位日益凸显。随着我国对海洋经济专业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本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海洋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科下研究海洋资源最优配置及海洋经济活动与发展规律的二级学科,包括微观层面的海洋经济学和宏观层面的海洋经济学。作为国内较早设立的海洋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水平上处于领先地位。基于经济学理论,海洋经济学利用数学、统计学、管理学、海洋科学等理论方法,以建立海洋经济中的数量关系模型为主要手段,分析研究海洋经济领域中具有随机特征关系的一系列复杂问题,揭示海洋经济生产力变化、生产关系与海洋经济发展规律,为海洋经济的计划、组织、管理、决策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优化方案。海洋经济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实力雄厚、开拓创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形成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为顾问,以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领衔的协同创新团队,团队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等高层次人才。聘请国际国内涉海高校、科研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与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共同组建了教育部“海外名师”教学科研团队。积极与国内外顶尖涉海机构、高校及政府部门协同合作,推动学科共建和资源共享。
本专业通过强化学生在海洋经济政策制定、产业投融资决策、资源环境管理、海洋灾害与风险防控、国际海洋治理等领域的综合素养,致力于培养能够胜任蓝色智库建设、政府决策支持、投融资分析、国际组织合作与对外交流的高层次人才。毕业去向涵盖政府机关、金融、公共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等领域,还有部分学生赴海外工作以及继续在知名学府升学深造。
(九)专业名称:数字经济(专业学位) 专业代码:025800
数字经济专业是山东财经大学为响应国家数字中国战略、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而设立的经济类硕士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并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经济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依托学校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传统优势,融合数据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了“经济学基础+数字技术方法+数字经济实践”三维一体的课程系统,具体开设数字经济学概论、中级计量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数字产业经济学等核心课程,使学生系统掌握数字经济的运行机理与演化规律。在培养模式上,本专业秉承“财经特色、数智引领、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全面对接国家数字经济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与浪潮集团、齐鲁壹点等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通过定制化课程、案例开发、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实现“理论-实践-案例”闭环培养。本专业师资队伍由校内学术导师和行业产业导师共同组成,全面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包含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高水平学者,校外导师则从金融机构、数字科技企业等实务部门选聘,共同参与课程教学、论文指导、职业规划等全过程培养。在就业前景方面,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从事数字经济政策制定与监管工作,在金融机构、数字科技企业等从事数据分析、数字化战略规划、数字产业运营管理等工作。我们热忱欢迎有志于探索数字经济发展前沿、服务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优秀学子报考山东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专业硕士学位,共同引领数字经济时代创新潮流。
三、培养目标
(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我院理论经济学招生专业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乡村振兴学等;应用经济学招生专业有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等。具体招生专业和人数参见学校发布的当年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富有家国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善于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复杂问题,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适应新技术革命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层次经济理论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大型企业等,从事经济理论研究、政策制定、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
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善于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我院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招收数字经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其培养目标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善于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掌握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及数字技能,熟悉中国数字经济运行规律与改革实践,具备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经济大数据统计分析、金融大数据应用分析技能,以及产业数字化规划与建设能力,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四、培养特色
在全力推进学校“一一三九”发展战略的新征程中,经济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方位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战略。学院始终秉持研究生培养“师生教育、朋辈教育、实践教育”三位一体的理念,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增加前沿性、交叉性课程,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依托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各类科研项目,鼓励研究生深度参与科研工作和学术研讨,搭建起“明德经济讲堂-学术分享会-科研团队”三驾马车为主轴的多元学术活动体系,持续提升学术型人才核心竞争力;学院强化导师团队建设,加强导师培训与考核,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作用,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教育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开放融合,协同育人”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朋辈引领的示范效应,引导研究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学中干、在干中悟、在悟中通,做到学用相长;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管理和就业指导服务优势,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持续优化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服务体系。
五、就业前景
我院研究生就业前景广阔,近三年就业率持续高位。毕业生去向多元,涵盖政府与事业单位的政策研究、经济分析;大型企业的战略分析、财务分析等工作,任职于国企、头部民企等;咨询与智库的经济咨询、区域规划等领域。升学深造比例较高,研究生考博率保持在30%以上,每届毕业生都有10人以上被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录取。
我院凭借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的优势、省级重点基地等支撑,导师团队科研实力雄厚,研究生培养质量优良,助力毕业生在各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职业发展路径清晰且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