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

2024年07月19日 16:14 研究生招生办 点击:

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


一、学院简介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89年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建设,学院建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分别授予管理学和工学)和大数据管理与工程二级学科交叉硕士点(授予工学学位)、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点(包括物流工程与管理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工程管理非全日制专业硕士),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电子商务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工程管理2个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多年的积淀,学院形成“厚德博学 创新自强”的院训、“教学立院 科研强院 制度治院 文化兴院”的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本 以质量求恒 以特色取胜 以创新致远”的办学方针,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1996年至2011年,学科先后获批山东省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2016年,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山东省首批32个省一流学科(管理类唯一),2020年入选山东省首批高水平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为B-,列全国财经院校第五、省属高校第一,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再上新台阶。在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持续攀升,2021年位居全国高校第44位,2022年位居第38位,2023年位居第25位,进入全国前12%,位列全国财经院校第二位、省内高校第一位,实现历史性突破。

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实力雄厚、梯队结构合理、勇于开拓创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0余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65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66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泰山学者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3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4人。2022年,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4年,“刘培德劳模创新工作室”入选首批山东省教育系统劳模和优秀人才创新工作室。

教学科研水平稳步提升。近五年,学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7项,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纵向课题86项,获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47项,累积获批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在《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UTD24)、《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经济研究》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SCISSCICSSCI检索论文4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批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教育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和思政示范课程10门。

创新实践平台较为完备。学院拥有山东省“互联网+医养健康”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智慧养老与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应急管理与社会治理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等8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山东省高校青创团队和山东省教学团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3个国家和省级教学科研团队,并与浪潮集团、山东省标准化院、韩都衣舍等联合共建了“管理科学与工程”、“智慧供应链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工程”3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学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创新和实习实践平台。

二、专业介绍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00,授予管理学学位; 870100,授予工学学位)

1. 专业简介

我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授予管理学学位(专业代码:120100)和授予工学学位(专业代码:087100)两个的学位点。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授予管理学学位)于2004年开始首批招生,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决策理论与优化方法、大数据与商务分析、智能物流与数智化供应链、海洋系统工程与管理5个培养方向,现已招生300余人;管理科学与工程(授予工学学位)于2022年开始首批招生,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工程、优化方法与决策支持系统、复杂系统工程与管理、智能物流与数智化供应链、海洋系统工程与管理6个培养方向,现已招生44人。

2. 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系统科学、数学、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方法和技术,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拥有良好的思维、表达、写作和组织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机关等单位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技术开发、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3. 专业特色

1)思政引领,培养德能兼备研究人才。本专业坚持思政引领人才培养,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邀请知名学者、企业高管参与专业思政建设,将科学研究前沿成果、企业创新发展实践与学生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紧密结合。

2)资源支撑,健全综合能力培养体系。从课程、案例、实验、科研等不同环节,注重将经典知识和研究前沿相结合、校内与校外资源相结合,与浪潮集团、省标准化院等单位联合打造3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承担建设山东省“互联网+医养健康”大数据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等8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有力支撑了师生开展学术研究和实习实践。

3)需求驱动,打造新型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校外导师进课堂、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将科研与产业前沿成果融入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到浪潮集团、兰剑科技、神思电子等企业进行调研或联合开发,推行“见习-实习-顶岗三阶段实习机制,邀请浪潮集团、法布劳格等企业高管和行业骨干参与课程教学和专题讲座。

4)交流合作,拓展学术视野和专业能力。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学术交流与训练。组织开展“学术训练月”、“至臻讲堂”、“学术冷餐会”等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学术报告和专题报告;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境外访学和参加学术会议;通过搭建高层次对外交流平台,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师生的研究水平。

4. 就业前景

4.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分析并解决复杂管理问题,备受用人单位青睐。毕业生可胜任多个就业领域和岗位,如咨询公司、金融机构、科技企业、政府部门等,具体岗位包括数据分析师、项目经理、管理咨询顾问等。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包括浪潮集团、平安保险、中国银行、中国人寿等知名企业和机构。部分优秀毕业生继续读博深造。202323名研究生中有12人成功考取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考博录取率达到52%,录取人数和录取率均创学院历史新高,反映出国内同行对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和肯定。

(二)大数据管理与工程(0871J6

1. 专业简介

大数据管理与工程专业是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等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的二级交叉学科硕士点,自2023年开始首批招生。本专业以“大数据”和“智能技术”为时代背景,依托学校财经特色,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优势以及学院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资源,重点研究大数据平台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方法及其在金融、康养、社会治理等领域中的工程应用,旨在培养数字经济社会所急需的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大数据思维的大数据管理与工程高层次人才。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大数据战略需求,瞄准大数据交叉学科前沿,致力于面向财经、商业大数据等领域,培养能够引领行业发展,具备坚实的大数据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大数据系统及关键工程技术的实际问题,成为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系统化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3. 专业特色

   1)跨学科交叉融合:本专业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等多个一级学科,优化跨学科的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系列交叉融合的优质课程、教学案例等培养要素资源,系统研究大数据决策分析、平台技术及其应用,培养数字经济时代所急需的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大数据思维的大数据领域专业人才。

2)注重实习实践:依托承建的山东省智慧养老与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山东省“互联网+医养健康”大数据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与浪潮集团、韩都衣舍等单位联合共建的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深入实施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开展案例教学、实验室实习、企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大数据分析和工程实践能力。

3)强化国际交流合作:秉承开放式办学理念,搭建交流合作新平台,依托省级大数据技术与智能决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立学术交流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国际化合作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定期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举办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和国际化课程,鼓励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升师生国际视野和学术水平。

4. 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将系统掌握大数据管理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以大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可胜任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大数据决策分析、大数据开发、大数据应用、大数据研究等工作,亦可继续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或者大数据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

(三)物流工程与管理(125604

1. 专业简介

我院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硕士点起源于2010年获批的物流工程硕士点,2019年进行专业学位授权点调整后,调整为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硕士。近年来,该学位点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已累计培养210余人。

该学位点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与师资力量,紧跟物流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一体化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人工智能与智慧物流、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等培养方向,培养既能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技术、适应国内外物流工程技术高速发展,能够独立承担物流技术和运作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物流人才。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跟物流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一体化发展趋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系统科学、数学、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科学等理论基础,掌握物流工程与管理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具有较强的物流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具备良好的思维、表达、写作和组织能力,能在物流企业或大型企业物流部门等单位从事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人工智能与智慧物流、数智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物流人才。

3. 专业特色

1)丰富立德树人内涵,构建精准协同的成长托举模式。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强化物流行业职业品德塑造,以课程案例、社会实践为思政教学有效手段,邀请企业高管参与思政建设,将企业创新发展实践与学生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紧密结合。

2)构建产教协同、需求导向的教学资源要素体系。紧扣数字经济时代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人才特征,校企共建培养方案、教学案例、师资队伍等要素资源。通过企业专家进课堂、企业案例入课程和校企课程共建,把产业发展前沿成果和企业资源融入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和学术研究,实现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深度融合,与法布劳格联合开设物流高级规划师创新实验班,共建《物流大数据分析》等6门课程,开发教育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4项、省级研究生案例库7项。

3)搭建多元化、开放式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平台。依托与省标准化院、韩都衣舍等单位共建的3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每年组织80余人次到基地进行实习实践;联合山东大学,连续开展4新动能、心观察企业行专题活动,到济南、泰安、德州等地市的典型企业进行调研;连续3年组建三千计划重大社会实践团队,赴全省16100余家物流企业调研分析,成果被《山东省物流统计年鉴》收纳。

4. 就业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物流行业正经历着技术革新的浪潮,面临着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行业转型,物流行业对高效物流解决方案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高级物流工程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硕士作为培养物流领域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就业前景广阔。近年来,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硕士就业率在95%以上,毕业生主要去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包括京东、阿里、顺丰,中外运、兰剑科技等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物流企业和生产制造企业,从事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组织和控制等相关工作。

(四)工程管理(125601

1. 专业简介

我院工程管理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简称MEM)自2020年开始首批招生,已累计招生110余人。该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大数据管理与工程交叉学科硕士点和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硕士点为支撑,依托学校财经特色和学院信息技术优势,形成了工程造价与投融资管理、供应链金融与物流管理、大数据与信息工程管理三个具有特色优势培养方向,可以充分满足工程、金融、信息、物流与供应链等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提升能力的需求。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紧跟工程管理领域智能化、数字化和一体化发展趋势,依托学校财经特色和学科信息技术优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工程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方法,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能力,能够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3. 专业特色

1)围绕数字化战略需求,培养专家型工程管理人才

依托学校财经特色和学院信息技术优势,形成“数字化+”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将“数字化”与工程造价与投融资管理、供应链金融及物流管理和大数据与信息工程管理三个培养方向进行融合,赋能多行业数智化建设和管理。

2)紧跟产业发展前沿,打造复合交叉型课程体系

按照“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个性化”的培养理念,围绕“智能+物流”、“数智+供应链”等领域开设系列交叉课程,打造既符合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学习需要,又满足技术类专业课程拓展需要,形成复合交叉型的专业课程体系。

3)强化产学交叉协同,提升案例开发和实践教学水平

坚持产教协同育人和行业需求引领,注重工程管理类案例开发,通过产学协同,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案例、课程教学等,先后获得教育部主题案例3项、省级案例库7项,并将案例应用于日常教学,提升管理者综合分析能力和水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