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是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共建高校,坐落于享有泉城 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规模较大、办 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的财经类大学。山东财经大 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专业能力、较高综合素质和创 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以卓越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学生的成长 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保障。
历史沿革
学校于 2011 年 7 月 4 日由原山东经济学院和原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筹 建,2012 年 6 月 9 日正式揭牌成立。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是 2012 年在原山东经济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原山东财政学院人文艺术 学院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多学科综合性学院。
学科专业
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学历、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和学缘 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涵盖文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设有中文系、 新闻系、文化产业管理系、通识课部 4 个教学机构。现有汉语言文学、 新闻学、文化产业管理 3 个本科专业,以及文化产业管理学术硕士授权 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学 院拥有山东省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基地和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两个省级基地。设有山东财经大学儒商文化研究院(与山东省儒商学会合作)、山东财经大学诗学研究中心(聘请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担任主任)和 国际创意产业研究院三个校级研究机构,以及新媒体研究中心、公共文化 研究中心、文旅融合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四个院级研究机 构。
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持续举办面向学生的系 列学术活动。“成长、成才 ”大讲堂、诗词大会、财经新闻写作大赛、文 创产品设计大赛已形成特色。学院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积 极引导学生在学好自身专业的前提下,通过访学交流、入企实习、讲座论 坛等方式拓宽视野。
教学科研
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2020 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 言文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 2021 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学经典 导读》《网络传播概论》2020 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艺术学概论》 2023 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近五年,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 项,省部级项目 20 余项;共出版学术专著 36 部;在学校规定的 B 类以 上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50 篇;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 项, 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 1 项。
社会服务
学院重视加强与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沟通合作,提升服务 社会的能力。先后完成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旅厅委 托的多项行业标准制定和专题调研课题。与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学院联 合接收文化产业管理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学员,为社会培养新媒体 传播、乡村振兴、数字文化产业、文化金融等方向的人才。
学院积极发挥教育、人才、创新等资源和优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 略和省、市重要发展需求,加强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搭建学术交流、 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等平台,全力服务和支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为我省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050100中国语言文学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一、专业简介

我院中文系2005年开始设置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2021年获批了山东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获批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025年山东财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点软科学学科排名第165名;2024年首次开始计划招收5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25年计划招收6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
本学术型硕士学位点致力于培养面向文化教育行业、国家文化战略需求的创新型中国语言文学高层次人才。具体目标为:
1.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研究领域、研究对象有较为全面、深入的把握,并对相关学科领域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2.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专业学习和知识获取能力,能达到阅读一般外文资料的水平,比较熟练地掌握所需计算机技术。
(2)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较充分地调查和阅读相关的重要文献资料,严谨、规范地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具备敏锐捕捉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恰当、合理的研究方法,能够提出具有一定学术深度和富有价值的学术见解,具备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的基本能力。
(3)动手实践的能力。具备调研、考察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图文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图文视频综合转换与呈现能力,并能将这些能力有效运用到相关工作中。
3.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具有崇尚科学的精神,具备良好的专业意识和较好的学术潜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独立开展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并完成符合规范的学术研究的综合素质。
三、专业特色
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讲师11人,硕士生导师5人。
师资力量按照教育部二级学科专业编码顺序(050101文艺学、050103汉语言文字学、050105中国古代文学、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同一专业再按照年龄顺序排列)简要介绍如下:





近年来,成功获批了国社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3项,出版了专著15部,发表了高质量核心论文18篇,获得了省级以上奖项5项。部分成果展示如下:


在科学研究上,传统领域研究成果具有前沿性,交叉领域研究特色鲜明。在冯至研究、齐鲁作家文学史料、中古文学容摄佛经、古代诗歌评点学、汉语同形字等领域形成比较优势,研究成果具有前沿性;研究领域具有交叉性,形成了“文学与佛学、文学与儒学、文学与文献、语言与文化、文字与文化”等交叉研究态势。
在人才培养上,原典培养,交叉融合,务求创新。实施原典导读、原创讲授、原作培育,强调文学、语言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并把计算机技术融入文学、语言课程中,为学生提供数字中文、AI创作等探究式学习方法来进行新文科、数字化培养,实现传统培养转型与创新。
四、就业与升学
1.就业前景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各专业方向所培养的毕业研究生可在党政机关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等行业领域,胜任与语言文字、组织管理、宣传教育等有关的各类工作。
目前中文学科硕士点还没有毕业生,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多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从事相关工作,优秀校友有国家信访局人事司人事一处一级主任科员、2007级尹善东校友,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ICBU国际事务部济南区域跨境电商顾问、2009级刘玉宁校友等。2025年,本专业有多名毕业生入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从事行政工作;依托财经类院校特色和本专业交叉优势,3名毕业生入职交通银行、潍坊银行、平安银行等银行单位;2名毕业生入职其他大型国有企业,从事稽查、教培等工作。
2.升学情况
部分优秀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升学院校覆盖境内外优质高校,境内以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大学等“双一流”院校及其他省属重点高校为主,境外均为QS世界百强或地区顶尖高校;学科方向聚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类方向,整体呈现院校层次高、学科集中度强、境内外分布均衡的特点。
表 4-1 2025届本科毕业生深造去向(部分)
境内升学去向(部分) |
班级 |
姓名 |
录取学校 |
考取专业 |
汉语言文学1班 |
李孟晓 |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古代文学 |
汉语言文学1班 |
郑佳临 |
北京语言大学 |
文献语言学 |
汉语言文学1班 |
魏璇璇 |
东北师范大学 |
学科教学(语文) |
汉语言文学1班 |
刘海鑫 |
河北大学 |
汉语言文字学 |
汉语言文学2班 |
刘一晓 |
山东大学 |
中国古代文学 |
汉语言文学2班 |
张妍 |
山东大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汉语言文学2班 |
张天舒 |
上海大学 |
创意写作 |
汉语言文学2班 |
董正涵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国际中文教育 |
汉语言文学2班 |
刘金鑫 |
山东财经大学 |
国际中文教育 |
汉语言文学2班 |
王开蒙 |
山东财经大学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汉语言文学3班 |
张丽娟 |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
学科语文 |
汉语言文学3班 |
韩敏迪 |
山东财经大学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境外留学去向(部分) |
汉语言文学1班 |
王雯珺 |
伦敦大学学院 |
比较文学 |
汉语言文学1班 |
闫小戎 |
香港理工大学 |
中国语言学 |
汉语言文学1班 |
朱振哲 |
香港城市大学 |
中文与历史 |
汉语言文学1班 |
王奕菲 |
伦敦大学学院 |
比较文学 |
汉语言文学2班 |
谭心琦 |
爱丁堡大学 |
市场营销 |
五、典型案例1.优秀校友
(1)优秀校友尹善东
尹善东,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2011年毕业后,他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河北省委办公厅系统,在石家庄市灵寿县委办公室开启了职业生涯,积累了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2014年,他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信访局工作,展现了出色的业务能力,现任国家信访局人事司人事一处一级主任科员。为不断提升自我,他在工作期间于201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在职攻读法学专业,并于2019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其在发展上表现出稳健扎实、厚积薄发的特点。

图 5-1 尹善东校友名片
(2)优秀校友刘玉宁
刘玉宁,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2013年毕业后,他的职业道路展现了多元与开拓的特质,先后在日出东方太阳雨集团等上市公司任职,并积累了自主创业的宝贵经验。2017年,他凭借扎实的综合能力通过激烈竞争,成功入职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现任ICBU国际事业部济南区域跨境电商顾问。他将人文专业素养与商业实践相结合,成功在跨境电商领域开拓了事业新版图,是文科学子跨界发展的杰出代表。

图 5-2 刘玉宁校友名片
2.课外实践
本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参加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竞赛与学科竞赛,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数年来有多同学荣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竞赛全国优秀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山东省三等奖、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银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同时学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展现新时代青年价值,传递新时代青年力量。

图5-3进社区活动
3.专业实践
依托山东财经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举办多场文学讲座,邀请吉狄马加、唐晓渡、西川等10位国内知名作家、诗人、学者组织开展学术讲座,活跃学术气氛,开拓文学空间,领会到了文本细读、文本对读的研究方法;组织参观山东文学馆、张炜工作室、万松浦书院和鲁东大学张炜文学研究院等文学实体展馆,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欣赏和理解文学。

5-4山东财经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成立

5-5首届诗学讲坛

5-6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马兵教授来我系学术交流

5-7组织参观文学馆
六、招生专业
2026山东财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计划招收五个二级学科专业方向研究生,具体专业方向是:050101文艺学、050103汉语言文字学、050105中国古代文学、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Z1中国民间文学。
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学制一般为三年;培养方式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二级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七、招生考试说明
1.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仅限普通高校),当年入学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②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③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2.报名
2026硕士研究生报名及考试时间以教育部通知为准,报名网站为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3.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初试科目 |
复试科目 |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721文学综合 (4)823语言学综合 |
1.专业课笔试:文学与语言基础 2.综合面试(包含专业知识、综合素 质能力、英语口试与听力等) 3.专业复试内容按研究方向考核 |
1.文学基础理论知识 2.语言学基础理论知识 |
初试参考书目 |
复试参考书目 |
同等学力加试参考书目 |
721文学综合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2.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 年。 3.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 4.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823语言学综合 1.《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叶蜚声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古代汉语》(第四版),王力主编,中华书局,2018年。 3.《现代汉语》(增订六版),黄伯荣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
1.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民间文学方向: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版),张少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汉语言文字学方向: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第四版),何九盈,商务印书馆,2013年
|
1. 文学基础理论知识: 《文学理论》(第二版),文学理论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 2.语言学基础理论知识: 《语言学概论》(修订版),王红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
(以山东财经大学2026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相关内容为准。)
文化产业管理(学硕)
文化产业是推动文化繁荣、构建文化强国、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 关键动力。现代社会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也日益旺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 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需要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能够在文化及相关产业部 门从事管理、经营、项目创意与运作工作,以满足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重 要现实需求。
一、山东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硕士点简介
1.专业介绍
“文化产业管理”(1204J2),2014 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获批硕士 学位授权点, 目前下设文化资源开发、文化生产与消费、文化产业政策、 文化企业管理四个研究方向。山东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硕士点在国家级 一流本科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基础上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具有较强 的社会影响力,常年位居国内各种专业排名前列,在近三年的软科中国大 学专业排名中稳居全国前八,在校友会中国大学一流专业(研究型)排名 稳居全国前三,在中国科教评价网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稳居全 国前三。学科基础雄厚,教学资源丰富,实践基地众多,专业建设稳健发展。
2.培养目标
山东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紧扣文化产业“意识形态、市场双重 属性”特点,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努力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坚定文化自信的合格学生。另一方面,顺应文 化产业国家战略性产业定位,突出新文科、数字化、国际化等需求,以利 用数智时代新技术和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抓手,培养掌握文化学、管 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熟悉文化产业的基本性质、经 营特点和管理规律,具有宽广文化视野和现代经营理念,能够在文化及相 关产业部门从事管理、经营、项目创意与运作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为完成 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贡献人才力量。
3.专业特色
(1)经管优势突出,实践特色明显
文化产业管理硕士点具有财经高校经管见长的特色,拥有山东省文 化产业经营管理研究基地、山东省非遗研究基地、儒商文化研究院、中国 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乡村文化研究院、文旅融合研究中心、新媒体 研究中心、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等一系列学术平台。近年来,本专业研究团 队积极组织、参与多项科研与实践活动,包括与日本福武财团合作,举办 文化创意与乡村振兴国际高端论坛;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联合, 连续两年召开“中国乡村文化论坛 ”;组织撰写了我国首部乡村文化蓝皮 书《文化蓝皮书:中国乡村文化发展报告》;与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 化创意产业研究分会联合召开“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赋能乡村振兴论坛 ”;创建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深耕沂源桃花岛,提供智力 支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助力沂河源田园综合体建设。与此同时,本专 业拥有高质量的特色教学资源,2021 年《文化生产与消费》课程、2023 年《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课程获山东省研究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项目立项 建设。
(2)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前景广阔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针对当下国家重点提倡数字经济发展,数字文化 产业热度不断提升的现实,积极申报相关科研项目,在研究生培养中注重 融入数字技术,培养融汇经济、管理、艺术、传播等多学科知识的创新型 卓越人才。近年来,本专业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4 项,科技部国家重 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融合项目 1 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十余 项。建设了融媒体虚拟仿真实验室,与大众报业集团、字节跳动等多家企 业共建实践基地,与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海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头部企业开展合作,推动数字文化应用 人才培养,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与实践条件。
(3)服务地方经济,实践体系完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立足山东文化发展需要,坚持以现实项目带动科研 活动,为硕士研究生提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机会,保障教学知识体系 持续更新。近年来成果主要有:受山东省委宣传部委托,承担文化强省指 标体系设计和山东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草案咨询工作、《山东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意见》起草编制工作;参加全省经济发展重大课题-文化创意 产业专题调研,并参加调研报告撰写工作;参与山东省文旅厅《山东省十 四五文化旅游规划》调研及文化产业部分编写工作;承担文旅厅委托的“ 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名镇评选 ”组织工作,承接《新媒体对非遗传承传 播的方法及途径基础性研究》等横向课题。同时,本专业还在 2023 年成功 组织“ 山东省旅游民宿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 ”服务培训项目、“文化产业 园区高质量发展人才培训”服务培训项目,开办文化产业同等学力申请硕 士学位研究生班,多次为山东各地党政机关干部与文化旅游界同仁开展文 化产业专题讲座。
4.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系统的文化产业基础知识,具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 、文化资源开发与运用、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运营的基本能力,具备独立从
事文化产业研究能力。可以胜任高层次复合型管理工作、文化资源与文化 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例如文化宣传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 产业各行业的综合管理部门中的高级应用型工作。
毕业生目前多在国有文化企业、政府文旅部门、期刊杂志社和相关高 校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包括山东演艺集团、山东互联网传媒集 团等,部分优秀毕业生继续读博深造于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
5.典型案例
(1)科研成果丰富
在科研方面,本专业研究生通过学院搭建的一系列学术平台,积极 参与多项团队科研活动与文化经济实际项目建设活动,在各类相关期刊中 发表学术论文,科研成果丰富。
(2)实践经历多元
在实践方面,本专业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 自发组织团队,多 次获得各级科研奖励。例如文化产业管理研究生团队的成果《古新互补,景村融合——竹泉村发展模式及战略分析》获“经科杯 ”山东财经大学第 八届研究生学术节案例大赛一等奖。此外,依托一系列合作平台与实践基 地,本专业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机会丰富.
(3)就业情况良好
在就业方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一直呈现高水平就 业的态势,毕业生目前多在国有文化企业、政府文旅部门、期刊杂志社和 相关高校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包括山东演艺集团、山东互联网 传媒集团等,部分优秀毕业生继续读博深造于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
姓名 |
毕业去向 |
曹惠 |
山东演艺集团 |
张雪 |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
吕梦佳 |
山东人文天下社有限公司 |
张沛全 |
济宁市任城区委办公室 |
张杰 |
浙商银行济南分行 |
王亚敏 |
德州市德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
孟宪伟 |
浙江师范大学 |
吴承跺 |
国家税务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税务局 |
刘文彪 |
国家税务局山西省阳泉市郊区税务局 |
房倩格 |
山东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
李晓冰 |
山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
部分研究生毕业去向
二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招生培养
1.学习方式
全日制
2.学制
三年,第一、二学年用于课程学习、调研实习,第三学年用于撰写 学位论文及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3.核心课程
学科基础课为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 学位专业课为文化产业理论与方法、文化生产与消费理论、文化企业管理。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招生考试说明
1.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 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 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当年入学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 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②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③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 2 年(从毕业后到当年入 学之日,下同)或 2 年以上,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并符合我校 培养目标要求者,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④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2.报名
2025 年硕士研究生报名及考试时间以教育部通知为准,报名网站为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3.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初试科目 |
复试科目 |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15文化产业概论 ④817文化创意基础 |
1.专业课笔试:文化经 济学 2.综合面试(包含专业 知识、综合素质能力、 英语口语与听力等) |
1.管理学 2.中外文化史 |
初试参考书目 |
复试参考书目 |
715文化产业管理概论: 1.《文化产业管理概论(第2版)》,李向民、王晨,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 版; 2.《文化资源学》,王晨、 王媛,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1年版。
817文化创意基础: 1.《艺术学概论》 ,《艺 术学概论》编写组编,高 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2.《 文 化 生 产 及 产 品 分 析》 ,何群,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6年版。 |
文化经济学: 1.《媒介经营与管理》,谢新洲主编,北京大学 出版社,2011 年版; 2.《经济学与文化》, (澳) 戴维 · 思罗斯 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1 年版。 |
新闻与传播 (专硕)
在信息全球化和传播技术急遽发展背景下, 新闻传播渗透到生活 几乎所有方面,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外部的感知, 改变人际交往和社会 关系。新闻与传播专业是推动社会信息透明、提升公共知识水平、促 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现代社会对高效、准确信息传播的 需求,新闻与传播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专 业人才,适应媒体行业迅速变革需求, 能够在新闻机构、公共关系公 司、政府部门及新媒体平台从事新闻采编、媒介策划、公共关系和内 容创意等工作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是未来社会信 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支柱力量。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点简介
1.专业简介
“新闻与传播”(0552)2020 年新闻学专业获批新闻与传播专业 硕士学位授权点,2023 年首届招生,下设财经新闻、新媒体运营、传 媒文化产业三个培养方向。 山东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依托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新闻学” (财经新闻),学科基础雄厚,教学资源丰富,实践基地众多,专业 建设稳健发展。
2.培养目标
山东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以新文科建设要求为指引,坚持马 克思主义新闻观,依托山东丰富的新闻资源和学校财经特色, 遵循“厚 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打造国内一流、山 财特色的新闻学专业,培养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 全媒化、 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山东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将在新闻学、传播学、 新媒 体等主要学科领域接受系统教育和学科训练,掌握信息采集、编辑、 发布以及媒介运营等关键能力,胜任新闻媒体(含财经类新闻媒体)、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社会组织的新闻内容生产、新媒体运营、信息采集与数据分析工作。
3.专业特色
山东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20 人,其中教授 7 人,副教授 10 人,校外业界导师 19 人,共同组成了卓越的师资团队。 专业教师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致力于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个性化的指导。
山东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科基础雄厚, 教学资源丰富,配 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包括新媒体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和财经 新闻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与多家知名媒体和企业建立了十余家实践基地,包括报社、电视 台和新媒体公司。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采取跨学科、跨 专业、跨院系横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走访调研传媒企业通过实践教学和项目合作,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 实际工作中,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从而具备应对复杂工作环境的能力。
近年来,山东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师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 发表了大量高质量学术论文,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取得了显著成果。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 课堂。通过跨学科、跨地域、跨学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教师 和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科研水平。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科研能力的系统培养,通过参与科研项 目和学术活动,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培养高层次新闻传播人 才提供坚实基础。
目前山东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分为以下专业方向:
( 1 )财经新闻:
依托山东财经大学财经类专业优势,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财经新 闻业务、传播规律、传播技术、 融合媒体的运作机制等问题。培养过 程兼有案例分析、专题讲座、模拟演练、现场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 方式。
(2)新媒体运营:
探索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传播策略、用户关系、 品牌推广、 产品营销等运营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案设计、调研分析能力以及对社 会热点的新闻价值提炼能力。
(3 )传媒文化产业:
结合传媒文化产业、 广告、公共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培养 具有媒介经营管理和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能力,熟悉传媒文化产业运 作规律,善于文化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4.就业前景
山东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 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享有广泛 的就业优势。他们可胜任多种岗位,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运营、财 经新闻、公共关系、 广告策划和文化产业管理等领域的工作。
主要就业领域和岗位有: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党政宣传、新媒体运营、舆情处理 传统媒体:记者、编辑、新闻策划新媒体: 内容运营、社交媒体经理、新媒体策划 财经新闻:财经记者、财经编辑、财经分析师
公共关系和广告:公关专员、广告策划、 品牌经理
文化产业:文化项目管理、 市场推广、文化品牌运营
目前山东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尚未有毕业生,但就学生 实习安排看,学生通过专业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自主实习 等形式进入山东文旅传媒集团、舜风传媒、大众网、山东出版集团、 21 财经等知名企业。
5.典型案例
( 1 )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中包含丰富的实践环节,包括案例分析、专题讲座、 等,学生通过这些环节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多个校外实践基地
学校与多家知名媒体和企业建立了十余家实践基地, 包括报社、 电视台、新媒体公司等。学生可以在这些实践基地进行实习,参与实 际项目,了解行业动态,积累职场经验。
(3 )参与学科竞赛项目
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型赛事和项目,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蓝桥杯、互联网+等,通过这些平台展示自身才华,提升实践能力和 创新意识,为个人简历增添了亮点。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招⽣与培养
1.学习方式
全日制
2.学制
两年
3.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双
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业界导师联合指导。
三、新闻与传播专业硕⼠招⽣考试说明
1.报考条件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
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 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当年入学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②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③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 年(从毕业后到当年 入学之日)或 2 年以上,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并符合我校 培养目标要求者,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④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 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2.报名
硕士研究生报名及考试时间以教育部通知为准,报名网站为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
3.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初试科目 |
复试科目 |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
( 1 )思想政治理论 (2 )英语二 (3)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4)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
(1)专业课笔试:新闻学 综合。 (2)综合面试(包含专业 知识、综合素质能力、英语 口试与听力等)。 |
(1)新闻学概论 (2)中国新闻传播史 |
初试参考书目 |
复试参考书目 |
同等学力加试参考书目 |
1.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①《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 访与写作编写组,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9 年 1 月(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 材); ②《新闻评论教程(第三版)》 马少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年 12 月第 3 版。 2.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①《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 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②《网络传播概论》彭兰著,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
①《融合新闻学》刘涛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年 2 月第 1 版。 ②《媒介经营与管理》谢新 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年 11 月第 1 版。 |
①《新闻学概论(第二版)》 新闻学概论编写组,高等教 育出版社,2020 年 8 月第 2 版; ②《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 新闻传播史编写组,高等教 育出版社,2021 年 8 月第 1 版。 |
(以山东财经大学 2025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相关内容为准。)
联系⽅式
联系电话:0531-82617905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舜耕路 40 号山东财经大学舜耕校区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国际中文教育
在语言全球化与文化交互日益深化的时代背景下,中文作为关键的文化与语言载体,深刻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认知,改变着跨文化沟通与合作的模式。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项目,正是顺应这一趋势,为推动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增进世界多元文明互鉴、提升国家软实力而设立的重要人才培养途径。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汉语本体知识与教学理论、深厚中外文化素养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出色外语水平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专业简介
“国际中文教育”(045300)基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十余年的发展基础和留学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2018年我校获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专业学位授权点,2019年首次招生,2024年起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045300)。至今培养毕业生76人,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34人。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7人;专任教师18人,校外业界实践导师19人。学位点与山东师范大学、捷克中华国际学校(内设孔子课堂)等合建实践基地15个。85%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拥有“济南市领军人才”、山东省首届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论文质量专家、法国高等对外贸易学院孔子学院院长各1人。
近年来引进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法国新索邦大学等海内外一流高校博士4人;团队教师在权威期刊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全国百佳出版社出版专著5部;主持以“中文+经管”“中华传统文化”等为主题的国际中文教育课题10余项;建设“跨文化交际”省级研究生教学案例库1项、“国际中文教学案例”省级优质研究生课程1门。
二、培养目标
培养有优良品德、宽广胸怀、崇高境界、深厚情怀、责任担当,有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创新理论实践素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结构,善于通过理论学习进行教学实践反思应用,有良好的中文教学、文化阐释传播、跨文化协作能力和自主专业发展能力,胜任国内外国际岗位多种教学和管理任务的复合型、国际型、专业化高层次应用人才。
三、专业特色
学位点植根齐鲁文化沃土,依托学校经管学科优势,培养胜任国际中文教育和文化国际传播的高层次人才,融入“中文+”研究成果和齐鲁文化,逐步形成“中文+商务”和“齐鲁文化国际传播”的培养特色。
2019年至今,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提升。11人成为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2人获省级研究生优秀成果奖;5人赴马来亚大学(QS世界大学最新排名第60位)、山东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5人获省级优秀毕业生称号;10人获《国际中文教师证书》;50人获《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证书》。
四、典型培养案例
1.以赛促教,锤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学生团队获得全国第二届“汉语+”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三等奖(2021)、荣获“汉教英雄会”华东片区国际中文教学技能交流活动“新锐教师”称号(2023);第五届、第七届“中学西渐”杯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综合技能大赛研究生组优秀奖(2021、2024)。
全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三等奖(2025)。
2.多元赋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学生在国家级英语与语言文字竞赛中屡获殊荣,这一语言技能优势已成为立足海外教学、文化传播、项目协调等多元国际岗位的有力支撑,比如“中外传播杯”全国大学生英语阅读大赛一等奖、二等奖(2023);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二等奖(2021)。
3.教研相长,助推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自2021年起,学生连续主持多项科研创新项目。“国际学生学位论文写作助教反馈策略研究(2021)”荣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三等奖”。另有“国际中文职前教师线上教学信息素养提升路径研究(2022)”、“隐喻理论视阈下国际中文职前教师课堂角色定位与反思研究(2022)”、“职前国际中文教师汉语课堂中纠正性反馈策略研究与反思(2023)”、“职前国际中文教师课程力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2023)”、“智慧教育背景下国际中文写作同伴反馈效果研究(2024)”。
五、就业前景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可胜任国内外国际岗位多种教学和管理任务,可从事国际中文教学、中华文化传播、中小学语文教学及企事业单位管理等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包括海外孔子学院、国内中小学、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部分优秀毕业生继续深造于山东大学、马来亚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
部分毕业生去向:
姓名 |
毕业去向 |
毕业年份 |
陈黎明 |
温州市乐清市石帆第一中学 |
2021 |
李木子 |
马来亚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 |
2021 |
王奕澎 |
济南铁路公安局 |
2022 |
刘 畅 |
山东大学 攻读专业博士学位 |
2022 |
于晨茜 |
泰国醒民学校中文教师志愿者 |
2023 |
朱 彦 |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文教师志愿者 |
2023 |
丁 岩 |
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学院 |
2023 |
刘 芳 |
胶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
2023 |
孙梦佳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新乡市分行 |
2023 |
武晶晶 |
韩国CPIK汉语教师志愿者 |
2024 |
刘晓琳 |
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
2024 |
王 一 |
济南市税务局 |
2024 |
邹雪琴 |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2024 |
毕慧颖 |
北京语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
2025 |
武思璇 |
北京语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
2025 |
六、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招生与培养
1.学习方式 全日制
2.学制 两年
3.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业界导师联合指导。
七、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招⽣考试说明
1.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当年入学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②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③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当年入学之日)或2年以上,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并符合我校培养目标要求者,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④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2.报名
2026年硕士研究生报名及考试时间以教育部通知为准,报名网站为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3.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初试科目: |
复试科目: |
同等学力加试 |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 354汉语基础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
1.专业课笔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基础 2.综合面试(包含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能力、英语口语与听力等) |
1.语言学概论 2.基础写作 |
初试参考书目 |
复试参考书目 |
同等学力加试参考用书: |
1.汉语基础 (1)《现代汉语》(增订五或六版)(上、下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2)《语言学纲要》(第4版),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1)《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第1版),刘珣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 (2)《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 |
(1)《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第1版),刘珣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 |
(1)徐通锵、叶蜚声:《语言学纲要》(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尉天骄:《基础写作教程》(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
(以山东财经大学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相关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