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2003年9月9日,经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评议、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山东财经大学新增为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成为全国第五批MBA培养院校,山东省第一所省属MBA培养院校,也是亚太管理学院联合会(AAPBS)、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BGA)会员单位。
山东财经大学2004年成立MBA教育中心,2012年更名为MBA学院。学院主要从事非全日制MBA教育和社会服务,下设综合管理部、招生与学员管理部、教学管理部、学位管理部、认证工作办公室、EDP中心六个部门,鲁商案例研发中心、企业模拟实训中心、人力资源测评中心等三个教辅中心,以及专精特新企业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中心、产业链协同创新中心等三个研究中心。
MBA学院立足孔孟之乡,汲取齐鲁文化,依托学校经管学科优势资源,秉承“正德厚生、经世致用”教育理念,致力于打造“培养鲁商、研究鲁商、服务鲁商”的著名商学院,培养具全球视野、创新精神、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的新时代“卓越鲁商”。二十余年来,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社会各界培养了近六千名高级管理人才。在全国MBA联盟年会中六次荣获“中国MBA十佳特色商学院”,并荣获央广网“2022年度社会影响力MBA院校”。
二、专业介绍
(一)专业简介
山东财经大学MBA是山东省省属高校最早开展的MBA专业学位,也是山东财经大学的第一个专业学位。2016年专业学位评估中位居山东省高校第3位、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
目前招生规模约180人,分数字化运营与管理、智能财务、新兴产业投资、绿色低碳管理四个方向培养。
数字化运营与管理方向致力于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管理实践的需要,能够以数字化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分析管理问题,开展运营和管理活动,激励和影响团队实现战略规划、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目标的企业管理者。
智能财务方向致力于培养了解财务管理领域前沿科技与技术,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财务智能化工具操作方法,具备财务数据分析、财务决策以及数字时代企业价值再造能力的财务管理者。
新兴产业投资方向致力于培养了解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熟悉股权投资及风险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证券投资、衍生产品开发等理论,胜任风险投资、产业投资与并购重组等业务的投资管理者。
绿色低碳管理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相关理论基础,融通现代企业管理和绿色低碳管理知识的企业管理者。
(二)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运用工商管理理论及方法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人文情怀、社会责任的新时代卓越鲁商。
(三)专业特色
1.学科强基突出特色
面向联合国十七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依托学校的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等学科优势,设立数字化运营与管理、智能财务管理、新兴产业投资、绿色低碳管理四个培养方向,形成了“研究鲁商,培养鲁商,服务鲁商”的品牌特色。
2.优选师资协同培养
构建由校内师资、国内与海外师资、行业与企业专家组成的协同育人师资团队。全校选聘百余名教学名师,副教授及以上占比98%。实施校内外双导师联合培养,选聘84名校内导师,139名产业导师,全面提升知行合一的能力。
3.多维课程塑造卓越
从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战略思维、市场分析、企业运营、绩效管理等多维度课程提升职业素养与职业胜任力,集合学术研究成果、行业研究案例与企业实践经验,系统掌握“理论—框架—实践—工具”的管理变革体系。
4.课赛融合行动学习
依托东阿阿胶、福瑞达医药、商汤科技等联合培养基地开展行动学习,将“企业诊断、理论讲授、咨询方案、分组展示”等真实情景融入课程教学,构建学校、区域、全国的三级赛事机制,以问题导向、团队协作方式全面提升学员的管理实战能力。
5.境外访学开阔视野
加入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BGA),与美国、英国、日本、中国港澳台等境外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MBA项目,日本早稻田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短期游学项目,全面提升学员国际视野。
6.校友平台终身学习
联合MBA校友会打造终身学习平台,与五千余名优秀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齐聚财大校友平台,定期参加“鲁商大讲堂”“三三漫沙龙”“私董会”等活动,实时增添管理智慧,聚力打造合作发展生态。
(四)就业前景
近三年,MBA毕业生毕业初期离职创业占比3.77%。MBA毕业生毕业时职务晋升占比50.94%,毕业三年后职务晋升占比67.92%。MBA毕业生毕业时专业技术职称提升的校友占比26.42%,毕业三年后专业技术职称提升的校友占比33.96%。MBA毕业生毕业时酬薪提升的校友占比8.49%,,提升幅度主要集中在10%-30%;毕业三年后的酬薪提升的校友占比73.58%,提升幅度主要集中在30%-50%。
(五)代表校友
近六千名校友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省份,尤其以山东16地市为主,从事金融、公共管理、教育、制造、建筑、信息等产业。经过毕业后的快速发展,目前很多校友发展成为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企业家或高级管理者。
部分校友代表